下雨的冬日,不自禁地想要弄一碗油豆腐粉丝汤来吃。
那是我去上海的第一个冬,刚刚和一起租房子的同事分开来住。合租的事,两个男人能凑合,两个女人却得靠缘分。当年在工地,大部分时间和老莫同居,无论是共居一室挪到套房,都相处融洽,所以刚去上海时得和另一位从外地去上海的女同事合租,天真地认为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合租这档事儿,俩同龄未婚女生没准儿能成为闺蜜,遇上初离樊笼的已婚少妇,怕还是各自为政的好。
二十多岁的时候会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刚背井离乡地去到一个比故乡大的城市,总天真地相信天道酬勤,于是让工作占满了几乎全部的生活空间。东部的生活让久居西部的人最不能适应的是太阳的动静,每天闹钟还没响,太阳公公就着急忙慌地爬上三杆,到处是车水马龙的繁忙,而时针不过指向下午四点半的光景,窗外就开始黑下来,五点钟下班时街灯竟全都亮了。我这初来乍到的成都小辣椒除了要适应自己的工作,还要暗地里学习当地的方言,揣摩上司、下属、和各部门间基于利益的往来和基于好恶的同事关系,稍一不留神就会被投诉,再一不留神就会掉进沟里,至于被不知谁埋下的地雷炸得遍体鳞伤,更是不稀奇。被前任人事经理评价为“完全不会保护自己”的人竟敢跑到上海去闯荡,吃多少苦头才能长些记性怕只有自己心里明白。那段忙碌的日子,几时有过准时下班的时候?只记得每天坐着出租车回住处时努力地睁着眼睛数窗外的街灯,生怕街灯看不到的时候自己在出租车里睡过去。
江南的冬天和成都比起来,一点都不输阵势。唯一的不同是成都的冬天若出了太阳,全城出动去室外的茶座晒太阳,河边、公园里,院坝里,到处是懒懒地坐着享受阳光的人,惬意;而上海的冬天一旦出了太阳,家家户户都忙着把棉被支出来晒晒,路过新村,几乎每家的阳台上都伸出来晾晒的棉被分明在提醒今夜能有个好梦。没有太阳的时候,江南的阴雨天和成都是一模一样的潮湿,我就是在屋里屋外一样温度和湿度的初冬搬到沪太路附近的新村里,搬家当天有太阳,没几天绵绵的冬雨就开始没完没了的痴缠,每天在凄冷的冬雨中数着街灯回住处,上了楼经常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终于有一天,回住处的钟点不至于太晚,从出租车里出来的时候新村街对面的小饭店竟还亮着灯,赶紧冲了进去,手冷脚冷的,来一碗热汤先。
店里的人看着我,汤是不论碗卖的,一份份卖的。什么汤来得最快?冬夜的清冷已顾不上挑剔,油豆腐粉丝汤来得最快就来一份好了。那汤盛在搪瓷的容器里端上来,着实吓人一大跳。到上海的日子已经习惯了饭店里秀气十足的份量,习惯了不用打包吃剩菜的经济健康,这小饭店里的油豆腐粉丝汤怎么这么大一盆?就算能打包回去汤里的粉丝也没法隔夜吃。好在就点了一个汤,暖了肠胃打发了馋虫,赶紧买单。
以我的味觉标准,那小饭店里的油豆腐粉丝汤是绝对上不得台面的,当年颇似城乡结合部的地段,诸多拆迁户居住的新村外面,能在我披星戴月的下班时间还没关门的小饭店,怎么能奢望会有不赶着下班的厨师煮出碗可口的油豆腐粉丝汤来?那碗汤出现在那样一个冬天的雨夜里,遇到疲惫不堪的我,味道无法讲究,热度却能够停留。
后来终于有了自己能够开火的空闲,偶尔遇到冬雨的夜,冰箱里的储备不多时,会想要弄一碗油豆腐粉丝汤来暖暖自己。
所有能端得上桌子的汤水里,油豆腐粉丝汤算是最简单却不乏鲜美的一味。
原料,粉丝、油豆腐、青江菜(上海青)、鸡蛋一只、清鸡汤一罐、虾皮少许,葱花。
制作程序:
1. 鸡蛋打散,热锅温油小火煎蛋饼一张,切丝。
2. 粉丝温水泡软备用,油豆腐切开,青江菜对剖开。
3. 清鸡汤和虾皮一起倒入锅中,加100ml 的清水煮开后,加入油豆腐后中小火将其煮开约一分钟后,加入蛋皮丝,再煮开约一分钟后,同时加入青江菜和泡好的粉丝,关火,让电炉的余温将青江菜焖断生,粉丝焖熟,按口味加少许盐提味。
4. 起锅,撒些葱花点缀、增香。
油豆腐粉丝汤的特点在清淡,有清鸡汤和虾皮的组合,再煮进油豆腐和煎蛋丝的油水,已经足够了,汤里有刚断生的青江菜的清甜,粉丝又是恰到好处的柔软,既暖了肠胃,又不至于油腻,着实是快速上桌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