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味道,标记的不仅仅是舌尖的记忆,一不留神会成为时代的印记,军屯锅魁就是这样一味。
军屯锅魁崛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表明正宗,锅魁摊前总会标明其发源地“彭县”,以示正宗。如今早已跃居县级市且早已改作彭州市的昔日彭县位于成都西北,除了军屯锅魁,每年开春后成都人饭桌上的第一拨本地蒜苔大都来自彭县,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有一年彭县蒜苔大丰收,市场上几毛钱一斤的蒜苔让成都市民吃了个够,却令彭县当地种蒜苔的农民开心不起来。
第一次吃到军屯锅魁应该是在某个又湿又冷的冬日里人潮拥挤的美食节,刚出炉的军屯锅魁递过来,我觉得手中的面饼与其说是锅魁,怕是叫油酥肉饼来得更准确。好在美食节排长队的彭县军屯锅魁摊前没有几个象我一样对吃食认真到较真地
步的吃货,油酥肉饼也好,油酥锅魁也罢,只要放进嘴里的鲜香酥脆能惊艳到味蕾就好。
彭县军屯锅魁就这样凭着美食节的热度打响了在成都地区的名号,渐渐地,招牌里不需要“彭县“二字,吃货们也能在任何一个锅魁摊上找到与美食节的摊位上相似的味道,军屯锅魁也就这样挤进了锅魁摊前小小的玻璃货柜里,成为耀眼的明星。
如今想起军屯锅魁的口感和味道,我依然觉得军屯锅魁的崛起充满了那个时代印记,打开国门的改革开放正在第一个十年的热火朝天中,城市副食品的供应摆脱了票证的计划,农村经济也因为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让更多人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不用为粮食发愁的日子自然滋生出更好的口腹之欲,军屯锅魁的出现俨然从川西北农村锅魁摊上的小确幸变成了成都锅魁摊上的新热点。
一想起那个从白面锅魁跃进军屯锅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川西平原三月盛开的油菜花,想起那首曾经振奋人心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想起那个充满激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想起那片曾经充满希望的故土。